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

唐朝成都雷氏:著名的制琴世家

[复制链接]
查看3328 | 回复0 | 2023-3-7 13: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朝成都雷氏:著名的制琴世家

隋唐时,由豫章雷氏分衍而成的冯翊雷氏发展了起来,并且在声望上逐渐超过豫章雷氏。不过,豫章雷氏和冯翊雷氏在发展中,逐渐迁徙并融合在了一起。成都雷氏因特定的历史机遇,因制琴成为唐朝名扬天下的著名家族。

唐朝的几次战乱,加剧了中原百姓南徙的速度。南下的雷姓人中,不仅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福建福安市甘棠镇田螺园村《冯翊雷氏宗谱》中记载:“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共361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

成都雷氏:唐朝名扬天下的家族

唐代斫(zhuó)琴师(在制作古琴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人。斫是用刀、斧砍的意思)中,名家很多,以雷、郭、张、沈4家最为有名,又以雷、张两家最为突出,其中雷家在四川。

隋文帝杨坚第四子、隋炀帝杨广同母弟弟杨秀,被封为蜀王。杨秀虽然性情暴烈,生性残忍,干过“生剖死囚,取胆为乐”的事情,但他却有个雅好:爱琴。

据说,杨秀曾经“造琴千面,散在人间”。,下有所兴。因为杨秀的喜好和提倡,蜀地出现了许多制琴名匠。

到了唐朝,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大规模地制琴,古琴制作得到空前发展,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

最为著名的是成都雷氏,他们所制的琴被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雷氏家族世代制琴,其中连续3代出了9个斫琴大家,号称“蜀中九雷”: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

直到唐末,雷氏家族仍“孙息不坠其业”。

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为第一代,生活在唐朝开元年间。雷俨曾被唐玄宗召入宫中,授职待诏(以一技之长供奉于内廷的人)。

雷威是雷氏家族中最为有名的斫琴师。传说雷威的制琴技艺经过世外高人指点,出神入化。

《琅寰记》中说:“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眉,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

《琅寰记》的这个记载有什么玄机?

雷威选择大风雪天去峨眉山的深山老林选择制琴材料,是因为狂风撼树,树木发出声音,通过声音,能确定树木是否是制琴的最佳材料。

从这个角度来说,雷威制琴选材真的是用心之至,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制琴,最重要的是材料。当时制琴大都选用梧桐木,尤其是年岁高的梧桐木,制出的琴,音色更好。

但桐木琴的缺点是容易变形,还容易受到虫蛀,时间长了,音色会变空。

而杉木则不易变形,能保存千年之久。雷威选用杉木制琴,极大地提升了琴的质量。

从雷威开始,历代斫琴师都选用杉木制琴。直到现在,斫琴师们仍然喜欢用杉木制琴。

雷威制琴工艺超群,制作细致,造型美观,音色柔美动听,音质清越幽雅,音量浑厚而有韵,获得空前的声誉。

雷氏家族制作的琴,由于具有音色清透圆润、韵味含蓄悠长的特点,受到历代雅士、权贵的欢迎和收藏。

《琴雅》说:“(唐德宗)贞元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

苏轼在《杂书琴事》记下了雷公琴的特点:“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1971年,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鲁荒王朱檀墓出土了由雷威制作的天风海涛琴,还出土了不少琴棋书画、文房四宝。

天风海涛古琴,是朱檀生前娱玩之器。所谓天风海涛,是形容琴声犹如天空的长风、大海的波涛。

如今,唐朝雷琴传世的除天风海涛外,还有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松雪、响泉、春雷、玉玲珑、飞泉、枯木龙吟等,被视为南北名琴的绝品。

这些古琴,被公认为唐琴中的标准器,成为鉴定唐琴的首要依据。

雷海青:从戏神升为全民保护神

唐朝安史之乱中,雷姓出了雷海青和雷万春两个名人,都被后世尊奉为神祇。

关于雷海青的传说较多,而且也很神奇,这里只选择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讲述。

雷海青,今福建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一说是莆田市东峤镇田庄村)人。

他从小聪颖过人,不会说话,却通晓音律,尤其擅长弹奏琵琶。开元2年(714),唐玄宗设置教坊,在全国遴选乐工,时年18岁的雷海青应选进入梨园。

据传,一次,唐玄宗做梦遨游月宫,得到一首仙乐乐谱。醒来后,唐玄宗把谱出示给大家,却没人识得此谱。

这时,雷海青神奇般地开口说话了,说这是《霓裳羽衣曲》,并按乐谱演奏了出来。

唐玄宗大喜,赐给他3杯御酒,雷海青当场醉倒,留下“十八年后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的传说。

天宝14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唐玄宗逃奔蜀地,安禄山攻陷京城长安。叛军抓住没来得及逃走的教坊梨园子弟和宫廷乐官300多人送往洛阳,雷海青也在其中。

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设宴庆功,叫乐官弹奏宫乐,宫娥妃嫔歌舞助兴。

雷海青抱着琵琶,义愤填膺,不肯演奏。安禄山令他演奏,他把琵琶扔进凝碧池以示抗拒(另有传说他把琵琶朝安禄山头部扔去),面向着唐玄宗逃跑的西方,放声恸哭。

安禄山大怒,下令将雷海青斩首(一说是凌迟处死)。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获悉雷海青忠贞不屈的事迹,颁旨追赠他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

雷海青的遗骨被送回老家安葬,修建祠堂祭祀供奉。雷海青墓与祠堂位于今福建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前的小溪旁,祠堂俗称坑口宫,至今犹存。

唐肃宗时,又加封雷海青为太常寺卿。闽南、潮汕各剧种戏班奉雷海青为戏神,称为相公爷,福州一带称为探花爷。

诗人王维闻听说雷海青的事迹后,伤感不已,作诗一首《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这个诗名的确太长了,要把人读断气,一般简称为《凝碧池诗》或《凝碧池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此后,关于雷海青的神奇故事越来越多。

据说,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被元兵追赶,从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风暴袭击。

万分危急时,雷海青在天上显灵,带领神兵前来解难,风浪很快平静,宋端宗君臣得以安然脱险。

宋端宗抬头仰望,看到云端有天兵、天将,帅旗上镶绣个“田”字,其实那是“雷”字,上面的“雨”被云雾遮住了。

宋端宗颁诏天下,大塑雷海青金身,赐名田公元帅(又叫田都元帅),香火供祭不断。

随着时间的消逝,雷海青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已经不再被局限于戏剧界,而是成了能消灾解厄、扶正祛邪的全民保护神。

福建各地分布着许多古老的田都元帅庙,其宫庙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仪式都富有特色。

雷万春:在民间崇祀的神祇之一

与雷海青一样享受民间崇祀的雷万春,也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据说,雷万春本名叫雷震,万春是他的官名,字鸣空、一元,今河北涿州市人,祖籍豫章郡鄱阳县。

雷万春自幼习武,博通群书,智勇兼备,骁勇善战。

雷万春与南霁云相识并结拜后,投奔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县令张巡。

至德2年(757),安禄山的爱将尹子琦,率13万大军攻打睢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南),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

张巡与雷万春、南霁云等带领2000精兵杀进睢阳城,与城父县(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县令姚訚一起,共6800人驻守睢阳城。

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睢阳城守军连连打退叛军进攻。

叛军增兵数万,睢阳城内军粮紧缺,但全城军民士气不减。

至德3年(757)十月,因力量悬殊,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36名将领在城破后被俘,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数千将士杀敌12万,杀敌将领300人,擒叛将领60多人,经历大小血战400多次,以悲壮卓绝而名垂青史。

睢阳保卫战中,雷万春在城墙上昼夜坚守督战。

在守雍丘县(今河南杞县)的战斗中,投降安禄山的雍丘县县令令狐潮带兵叫战,雷万春站在城墙上,怒斥令狐潮不该叛变。

令狐潮叫暗中埋伏的弓箭手朝雷万春射击,雷万春面部中了6箭,仍然站在城头指挥若定,岿然不动,令狐潮怀疑射中的是个木人。

后来,令狐潮派间谍探知,射中的真的是雷万春。令狐潮大惊,远远地对张巡说:“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回答说:“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令狐潮一方面对雷万春敬佩不已,另一方面又劝说张巡遵守“天道”,投降为上。张巡的回答也是大义凛然,严加斥责。

雷万春的事迹记载在《新唐书》《旧唐书》以及后来的《资治通鉴》中。

南宋学者徐钧有诗赞道:“六矢飞穿诧木人,屹然不动勇无伦。极知力尽城将陷,吾亦忘吾有此身。”

安禄山的叛乱被平定后,唐肃宗钦封雷万春为荣禄都督大夫,后又追褒为威烈忠靖侯、忠烈将军。

民间供奉雷万春为雷霆驱魔大将军、雷府千岁,代天巡狩并令民间立庙祭祀。

北宋时,宋徽宗追封雷万春为忠勇侯,雷万春由此进入民间崇祀的神祇之一。

后世各地祀奉张巡、雷万春的庙宇分布很广,海内外有3000多处。民间供奉雷万春,在雕绘他的神像时,通常会在脸上留下6个黑点,代表当日所中6箭的伤疤。

多数雷氏奉雷万春为家神,有的地方称为涂朱爷或赤察龙王。客家人南迁时,把对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的崇拜带到异地。

台湾民间尊奉雷万春为三田都千岁、雷府千岁。海丰岛(今外伞顶洲)王爷殿是台湾颇具特色的庙宇,供奉着骑虎王雷万春,又称武安王、雷抚天尊。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佛寺庙中,雷万春是供奉的主神之一。

雷万春墓位于今河南商丘市,墓碑铭曰“忠勇雷公之墓”。

宋朝范成大曾作诗:“九陨元身不陨名,言言千载气如生。欲知忠信行蛮貊,过墓胡儿下马行。”

在与“说岳”有关的一些传统古典说部、戏曲中,岳云就是在梦中跟雷万春学会椎(锤)法功夫的。

雷万兴起义:促成陈政父子入闽

唐朝的雷姓名人中,还有雷万兴。

唐朝建立后,沿用隋朝制度,委派官员到畲族先民山越人聚居区建“义仓”,强迫他们跟中原百姓一样纳贡交税,负担徭役。

这种做法,激起了山越人的强烈反抗,雷万兴就是其中的重要首领。

雷万兴,潮州(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区)人,与蓝奉高等人揭竿而起,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唐朝初年发生在粤东和闽南地区的“蛮僚啸乱”。

这次起义,拉开了我们在介绍很多姓氏时必须提及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事件的序幕。

总章2年(669),唐高宗派陈政“挂新铸印符,率新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以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平乱。

义军与唐军交战延续了46年,其间,雷万兴战死,他的儿子雷政继续战斗。

开元3年(715),雷政等战死,起义宣告失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