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

古琴史:民国

[复制链接]
查看13675 | 回复0 | 2012-2-12 13: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由于战乱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局限,古琴艺术一度濒于失传的危机。民国初年,在当时一些富商巨贾的推动下,全国相继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琴会。一次是在1919年8月25日,在苏州举行的“怡园琴会”。怡园琴会之后,由盐商周庆云、报界要人史量才等人主办,在上海“晨风庐”邀请各地琴家,召集了另一次规模更大的琴会,会期3天,讨论琴学相关问题。会上散发了周庆云主编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等著作。

       1917年,康有为介绍当时诸城琴派的著名琴家王宾鲁(王燕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至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易园传授琴艺,学有所成的仅徐卓(徐立荪)、邵森两人。“五四”以后,徐、邵门徒渐多,形成在近代琴坛很有影响的“梅庵琴派”。与此同时,1919年8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音乐研究会,当时,校长蔡元培先生聘请山东诸城琴派王露(王心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古琴导师。但王露到北大后的次年即因病去世了,北大又请了在北京的琴家杨宗稷(时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古琴教师。

       在1919年苏州怡园琴会之后的三五年中,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一些不同规模、形式的地区性琴会和琴人结社。如北京“嶽云琴会”、长沙“愔愔琴社”、太原“元音琴社”、扬州“广陵琴社”等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6年,查阜西与苏州的李子昭、彭祉卿等,在上海与张子谦、沈草农、吴景略等组织成立了至今尚存的“今虞琴社”,编印出版了《今虞琴刊》,在近现代琴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0年代以后,战乱频繁,大量传世名琴、琴谱被毁于战火,琴家流离失所。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琴家依然在战乱中弹琴不辍。当时,查阜西徐元白等琴家在重庆成立了“天风琴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7年,由张伯驹、管平湖、汪孟舒等北京琴家发起成立了“北平琴学社”,此会即解放后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前身,至今尚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9年之后,由于社会制度的转变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在其后的20世纪下半叶则面临了比以往更多的危机和挑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音频资料:

查阜西《长门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视频资料:
《今虞琴刊》
裴金宝藏琴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度一学堂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