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雎》
同名诗歌为《诗经--国风》第一篇,孔子曾经赞美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现存琴谱多为无词琴曲。
二 《伐檀》
后人根据《诗经--小雅》而作。是一首伐木歌,反映了人民对不劳而获者的愤懑情绪。
三 《鹿鸣》
诗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中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荀勖用为行礼诗。唐代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说:“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宋代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说:“此谱乃赵彦顺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明张延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四 《大雅》
因《诗经》有《大雅》而传为周公所作。传谱分九段至十二段不等。音乐变幻重叠,被认为“外调莫过斯曲之妙”(《琴瑟合谱》)。
五 《欸乃》
初见《西麓堂琴统》。意取柳宗元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又名《渔歌》或《北渔歌》。因毛敏仲作《渔歌》是以正调弹徵调式,而此曲是以紧五弦弹羽调式,故名《欸乃》以区别。全曲共十八段,音韵独特。有欸乃声、拍水声和船夫号子声,此起彼落,远近呼应。
六 《禅思》
近人李崇望曲。乐曲描绘了人们在寺院里叩拜时,祈求、祝富、忏悔的心绪和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七 《长清》
晋代嵇康(223--262)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总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曾合称为“九弄”。隋炀帝曾以弹奏此“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因此后人误以为《长清》等也是蔡邕的作品。《长清》的内容是借雪的洁白无尘以自比。
八 《短清》
初载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是曲者,汉蔡邕所作也。有长清、短清二曲,取与于雪,言其清洁而无尘杂之志,厌世途超空明之趣也。志在高古,其趣深远,若寒潭之澄深也,意高在冲漠之表,游览千古,有紫虚大罗之想,恍若生羽翰谒王京者也。”
九 《楚歌》
曲名初见北宋《琴曲谱录》和《琴苑要录》。最早传谱于《神奇秘谱》的各段标题是:一、忆别江东;二、气欲吞秦;三、夜闻铁笛;四、八千兵散;五、英雄气消;六、泣别虞姬;七、阴陵失道;八、乌江不渡。表现了楚汉相争,汉军围楚军于垓下,刘邦用张良之计,在楚营四周唱起了楚歌,楚兵因闻乡音而军心涣散,最后项羽在四面楚歌中自刎乌江的情景。因其中有“忆别江东”、“泣别虞姬”,故乐曲中曾多次出现和《阳关三叠》颇为相似的曲调。《楚歌》一曲的定弦为“紧二、五弦”。弦次关系是:Re、Fa、Sol、La、Do、Re、Mi。由于全曲用的是商调式,又是演奏“楚歌”,故名“楚商调”。因为它表现了霸王别姬时的凄凉情调,所以又称“凄凉调”(据《玉梧琴谱》引《紫霞洞考》)。
十 《捣衣》
唐代清商大曲中就有这个曲名。琴曲中也有多种。目前山东琴派流行的一种,在历代琴谱中刊传较广。钱占寿所作的一种只见于他的《钱氏十操》(1880)中,曲调紧五慢一,颇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的意境。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制冬衣为此需捣衣,故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杳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李白曾有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十一 《古怨》
作者姜夔(约1155--1221),号白石道人,是南宋时的格律派词人。以“欢有穹兮恨无数”、“满目江山兮泪沾履”的诗句,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和苦闷情绪。此曲借佳人薄命、美人迟暮,来哀叹时势多变。曲调哀婉,流露出对世事多变,江山易色的感叹。
十二 《酒狂》
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曹魏末期,在司马氏的恐怖统治下,名人学士很难保全自己。阮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只好“托兴于酒”,借以掩饰自己,免遭迫害。传说此曲是他创作。乐曲通过醉酒的神态,抒发内心烦闷不安的情绪另外,《酒狂》中还有:狂、酒、歌、饮等字样。
十三 《离骚》
此曲系后人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离骚》辞而作。表现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理想又不得实现的苦闷。据《崇文总目》讲:陈康士“依《离骚》以次声”。最初可能是吟唱原诗,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奏曲。现存《离骚》琴谱,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作为各段标题。明、清传谱多达三十七种,是较受欢迎的演奏曲目。《琴学初津》在曲后记中说:“审其用意,隐现莫测。视其起意,则悲愁交作,层层曲折,名状难言。继则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后记中又把全曲概括为:“始则抑郁,继则豪爽”。“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精神,在乐曲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十四 《高山》
传为伯牙所作。蜀派琴家裴铁侠在曾其《沙堰琴编》(1946)中称:“高山琴曲为川派最富丽之篇”。通过飞吟等手法来表现空山回响,四顾无人,瞻望白云,高山仰止之意境。《神奇秘谱》解题曾经提到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存明、清谱集中刊载《高山》一曲的多达四十三种谱本,比《流水》还要多十多种。
十五 《流水》
此曲的记载最早见先秦《列子》一书中寓言故事。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明刊本《神奇秘谱》,解题说:“癯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者,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是曲曾在《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中出现。除《神奇秘谱》和《风宣玄品》不分段外,多数琴谱分为七段或八段。《天闻阁琴谱》由张孔山(字合修)所传的《流水》为九段,增加了几乎全用滚、拂、绰、注演奏的第六段,此段即琴家所称的“七十二滚拂流水”。《沙堰琴编》中说:“《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自藏钞本宝而秘之。”在清刊本《琴学丛书》(清宣统二年,1910年)后记中又说:“流水一操......。起首二、三两段叠弹,俨然潺源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两段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伏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琴学丛书》的“流水例言”说第六段“盖右手滚拂略无停机,而左手实音动宕其中,或往或来无窒碍,缓急轻重之间最难取音。”《天闻阁琴谱》则说“此段指法需要‘猛滚,慢拂’。再度其缓急则得矣。”《高山》、《流水》中有:山、川、大、洋、汪等字样全曲以抒情性曲调为主,辅之以摹拟性的音响,以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流水塑造成有生命力的感人形象,不仅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1977年8月20日美国向太空发射的“航行者”号飞船上放着一张录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音乐作品的喷金铜唱片,唱片上就录有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
十六 《牧歌》
传自明代《琴谱正传》。一共十八段。与《渔歌》、《樵歌》、《耕歌》合称为“四歌”。
十七 《渔歌》
最早见于明代汪芝的《西麓堂琴统》。参见《浙音释字琴谱》。以近代《梅庵琴谱》刊传较为流行。很多琴谱解题认为乐曲的意境是根据柳宗元的名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因此,认为乐曲也是他作的,另有说宋代毛敏仲仿古《樵歌》而作。它是一首长达十八段的大型作品,全曲贯串一个主题音调,经过层层发展,构成一首连贯的乐曲。作者通过优美动听的曲调,描绘了夕阳晚霞,渔翁满载而归,饮酒高歌的自得情趣。据《五知斋琴谱》说,此曲有着“萧疏
清越”、“声声逸扬”的效果。乐曲中有些音调象是采用了渔民号子的音调。
十八 《樵歌》
宋末毛敏仲作,后人以为作者因元兵入临安,“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传谱有十至十三段不等。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十一段。《蕉庵琴谱》为十三段加收音。据《神奇秘谱》解题:“此曲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隐跻岩壑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归隐,自以为遁世无闷。”曲调奇特,为近代广陵派绝调。
十九 《耕歌》
又名豳风歌。《伯牙心法》说:周公辅成王,“虑其未知稼穑之艰而作。”徵音二十一段。
二十 《佩兰》
宋末毛敏仲作。取《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共十四段。《大还阁琴谱》(1673)后记:“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兰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
二十一 《秋鸿》
见于《神奇秘谱》最后。用紧二、五、七弦的姑洗调(清商调)。编者朱权另作有同名长赋附于解题之后。末尾写道:“嗟世途之扰扰,岂混俗乎庸常?因重其志之高远,乃作是操以颉颃”。“或问制作者其谁?苟非老于琴苑,孰能为之揄扬?乃西江之老懒,诚天胄之诗狂,羌扶醉以写兴,故罄刻于是章。”其中“西江”指他所居住之江西,“天胄”指他皇世子的身份。谱中旁注较多,如第二十七段:“此段阔远,须当指授,庶免断续窘促失节之病,与远落平沙意同。”琴家多认为即该书的编者朱权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南宋郭楚望所作。全曲共有三十六段,每一段都有标题:一、凌云渡江;二、知时宾秋;三、月明依渚;四、呼群相聚;五、呼芦而宿;六、知时悲秋;七、平沙晚聚;八、南思洞庭水;九、北望雁门关;十、芦花夜月;十一、顾影相吊;十二、冲入秋暝;十三、风急雁行斜;十四、写破秋空十五、远落平沙;十六、惊霜叫月;十七、延颈相聚;十八、知时报更;十九、争芦相咄;二十、群飞出渚;廿一、排云出塞;廿二、一举万里;廿三、列序横空;廿四、衔芦避戈;廿五、盘聚相依;廿六、情同友爱;廿七、云中孤影;廿八、问讯衡阳;廿九、万里传书;三十、入云避影;卅一、列阵惊寒;卅二、至南怀北;卅三、引阵冲云;卅四、知秋入塞;卅五、天衢远举;卅六、声断楚云。通过雁群在严冬即将来临的深秋时节,从北而南的飞行途中三起三落的情景,表现了“志在霄汉”、“游心于太虚”的胸怀。《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曲中用指极难,起、承、转、合,各有神妙。所以三十余段之多,不嫌其繁复”。《琴苑心传》说:“其指法音调,卓乎高古,至神至妙,无以加兹,诚学者之至宝也。”所以,《五知斋琴谱》强调说:“如遇群贤,鼓时必落后奏为妙,若先弹此曲,使诸音皆闭,觉大无意趣。”明清以来,刊传此谱达三十种,是大型作品中最流行的琴曲。
二十二 《秋水》
又名《神化引》。选自《天闻阁琴谱》。是表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琴曲。此曲的音调悦耳,声韵飘逸,松紧有度,缓急相间,予人一种洒脱尘杂之感。
二十三 《颐真》
明·朱权《神奇秘谱》(1425)记:“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颐,养也。道书谓:‘寡欲以养心,静息以养真。’” 《琴史》曰:颐真者,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颐,养也。谓寡欲以养心,息静以养真,守一处和,默契至道,是以颐真名之。此曲短小,精炼,曲调鲜明,颇有特点。虽不分段,但实际上却是段落分明。结构是:A+B+A+尾声。第一部分以散音(空弦)为主,夹有少量泛音乐句;第二部分纯用泛音,曲调在不同音高位置上重复了四次,角音在重复中形成问式乐句,羽音在重复中则有应答的意思,末句的大跳进行和前面的平稳进行构成了对比变化,曲调明朗、欢快;引人深思的结尾稳重而含蓄地从哲理上对全曲作出总结。
二十四 《幽兰》
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原谱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谱前小序写明该谱传自六朝时丘明(497--590)。由今天的古琴家们根据《古逸丛书》影印唐人手钞的卷子发掘出来,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研究中国唐代以前的音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乐谱。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可见它源于古代相和歌。由于南北朝时诗人鲍照在《幽兰》的琴曲歌词中有:“华落不知终空愁坐相误”等诗句,所以人们认为他是《幽兰》的作者。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无非是要用幽怨、压抑的曲调来表达鲍照怀才不遇的牢骚以及愤懑不平的情绪。《幽兰》和《琴操》中所提到的孔丘“自伤不逢时,托词于香兰”的《猗兰操》,在情绪上有相似之处,因而唐人在标题下就写有“一名《倚兰》”的字样。现存琴曲《猗兰》不应和《碣石调---幽兰》一曲混为一谈。
二十五 《懊侬歌》
它是清商乐中吴声歌曲之一。吴声歌曲是流传在长江下游建业(今南京附近)一代城镇中的民间歌曲。《宋书---乐志》:“懊侬歌者,晋隆安初,民间伪谣之曲。”此曲从晋代的隆安(0397)初到南北朝各代经历了许多变化,到刘宋时就已经“更制新歌”,到南齐又“谓之中朝曲”,梁代“改为相思曲”(参见《古今乐录》)。现存歌辞共十四段,内容是表现爱情生活受到家庭的反对时的烦恼心情。其末段歌辞是:“懊恼奈何许,夜间家中论,不得侬与汝。”其曲调常被人们用来填词作歌。
二十六 《八极游》
明代以前传曲,又名《挟仙游》。全曲六段。《神奇秘谱》解题:“志在寥廓之外,消遥乎八肱之表。若御飚车以乘天风云马,放浪天地,游览宇宙,无所羁绊也。”
二十七 《别鹤操》
崔豹《古今注》说:商陵牧子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拟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歌曰:将乘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寐食忘餐。”白居易、元慎、韩愈都有诗咏此曲。
二十八 《苍梧怨》
传自宋代,曾由南宋杨瓒订正。存谱为十三段。内容表现娥皇、女英悼念舜死于苍梧的感伤情意。
二十九 《长门怨》
汉代楚调相和歌中曾有此曲名,琴曲在《梅庵琴谱》中才出现,可能是后人拟作的。题材表现了汉武帝宠爱过的陈阿娇被冷落在长门宫之后,因求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而感动了皇帝的故事。原标题的意思是表现陈阿娇遭汉武帝遗弃在长门宫的哀怨情绪。全曲六段,高潮在第四段。曲中用高音滑奏和泛音交替来表现女性哀怨的形象和悲愤交加的情绪。后几句明显带有山东音乐的风格。近代流行的同名琴曲是诸城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十 《春晓吟》
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谱》(1549)。表现了春之欣欣向荣的景象。共三段,《二香琴谱》认为它“和平、中正、大方”,为诸曲之冠。
三十一 《大胡笳》
胡笳本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其声调悲怆凄凉,常能引起戍守边塞者的思乡之情。晋代刘琨曾用胡笳声谱为琴曲,创作了《胡笳五弄》,表现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它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唐代流传的《大胡笳》和《小胡笳》源于南北朝的相和曲,当时以沈家声和祝家声见称。盛唐名师董庭兰继承了他们的传谱,又称之为“董家本”。晚唐陈康士在谱序中把这两曲与《广陵散》一起看作是“古风不泯之声”,从而流传至今。李颀听了董庭兰弹奏《大胡笳》,曾在诗中写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认为乐曲表现了蔡文姬回归时,与当地“胡人”依依不舍的情景,接她回来的汉使也深为感动。《神奇秘谱》中《大胡笳》正好是十八拍。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现存琴谱中根据这个解题,采用唐代刘商的有关诗句,作为各段小标题。
三十二 《泛沧浪》
宋郭楚望作。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扁舟于五湖”的意境。(《神奇秘谱》)
三十三 《风雷引》
《论语---乡党》篇中有“迅雷风烈必变”的句子,意思是说人们面对暴烈的风雷定会改变自己的错误态度。《琴操》中有《周金腾》的琴曲,表现周成王由于天降风雷,才改变了对周公的疑忌态度;又有楚国商梁子出游,遇风雨霹雳畏惧而归,作《霹雳引》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将神秘的风雷看作不可抗拒的神权象征。因而必需迁善改过,以免遭天谴。目前传有两种不同的《风雷引》。一种见于《风宣神品》(1539),曲情深沉肃穆、苍郁险竣,借“正调”弹,商音,共十段,渊源较早。另一种见于近代的《梅庵琴谱》(1931),节奏鲜明,流畅严整曲调性较强,可能是晚近的作品。用林钟调,宫音,共七段。
三十四 《风入松》
传为嵇康所作。现存传谱中的歌词作者为唐代皎然。内容描写月夜弹琴如风吹入松林的声音。唐刘戬有《夏弹琴》诗:“弹为《风入松》,崖谷飒已秋。”可见唐代以盛行。
三十五 《凤求凰》
《汉书》有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卓文君求爱的故事。传谱为十段,见于《西麓堂琴统》。有同名琴歌(歌词为后人所拟),还有《文君操》题材与此相关。
三十六 《古琴吟》
最早刊于明末杨表正编《重修真传琴谱》(1585),当时叫做《相思曲》。解题中引用了苏东坡与一妓女相爱的传说。歌词借无人弹弄的古琴比喻被人遗弃的女子,来抒发怨恨寂寞的情绪。
三十七 《关山月》
古代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句子。汉代鼓吹曲中就有《关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反映征人对远戍边疆的不满情绪。最初见于《琴学管见》(1630年石印本)。1931年《梅庵琴谱》中才出现此琴曲,是山东诸城派琴家王宾鲁所传而流传较广的琴曲。此曲与清宣统二年(1910年)济南鸣盛社小曲《骂情人》略同。杨阴浏先生试配李白的同名诗,有助于介绍这一琴曲。
三十八 《广寒秋》
传说唐明皇梦游月宫,宫前写:“广寒清虚之府。”(《天宝遗事》)于是后人就以广寒宫来指月宫。此曲传自明代以前,题义表现秋高气爽之际,明月普照大地,夜深人静的意境。
三十九 《广陵散》
该曲名最早出现于汉《相和歌》中。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为慢商调。“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散”,即操、引、曲的意思。据《神奇秘谱》所载其上卷《太古之操》为“昔人不传之秘”,卷中载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正,故取之。”由于它的题材是取自《聂政刺韩王曲》,所以遭到历代封建卫道者们的攻击和责难。唐代的陈拙曾拿着乐谱向孙裕求教,竟然被孙裕烧掉了乐谱,说:“吾不欲传者,为伤国体也”(《琴史》)。宋代的朱熹也曾说:“琴家最取《广陵散》操,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义”(《琴书大全》引《紫阳琴书》)。明初的宋濂也说:“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宁可为法乎?”全曲四十五段,又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并且有“止息”、“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徇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峻迹”、“守志”、“归政”、“誓毕”、“终思”、“同志”、“用事”、“辞乡”、“气冲”、“微行”、“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会止息意”等小标题多个。全曲贯穿着两个主要的音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之首,每次出现都有所变化;乱声主调多出现在乐段之尾,基本上以相同的形式再现。由于有了这两个主调的配合使用,使规模宏大的琴曲在波澜壮阔的变化中,保持了前后的统一。演奏上的特点为“声多韵少”,泛音、散音用得较多,表现出早期古代琴曲旋律主要特征。它的结构复杂严谨,曲调委婉曲折而又慷慨激昂,演奏技法繁杂多样,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是古代音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在历史上被誉为“曲之师长”,乐曲包孕的叛逆精神和对崇高情操的讴歌,以及它“一鼓息万动,再弄泣鬼神”的高度艺术感染力,被世代相传。相传嵇康在临刑前说过这样的话:“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见《晋书--嵇康传》)建国后,经管平湖先生之手又使之复活于乐坛,表现出该乐曲在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它的音乐形式,为我们了解古代的音乐结构形式及其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四十 《和阳春》
虞山派琴师陈星源传曲。据古曲《阳春》而作。初见于《大还阁琴谱》。
四十一 《华胥引》
题义源自《列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说: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见其“国无师长”,“民无嗜欲”,于是照此治国,而达到了“天下大治”。琴曲借用这个故事,表现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十二 《黄莺吟》
元代的《事林广记》中,刊载着一首短小的琴歌,全名为:《开指黄莺吟》。其中“开指”是大型琴曲中前面的小引子,一般是用来熟悉本调的弦路,或简要地介绍全曲。“开指”有时为帮助记忆,也填有歌辞。这首歌借黄莺在花丛中的飞舞来表现春日的欢欣。歌词为:“黄莺,黄莺,今喜簇,双双语,桃杏花深处。又随烟外游蜂去,恣狂歌舞。”
四十三 《获麟》
初见于《神奇秘谱》(1425)。根据记谱法和乐曲结构,可以看出与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差别,可能是较古的作品。内容据《左传》中一段故事:鲁哀公十四年,有人捕获了一只麟,但它受了伤。孔子看后感到很伤悲,认为这种祥瑞的动物是出非其时而见害。其实这是孔子联想到子己不能得志于当世的心情。全曲分:伤时、西狩、获麟、长叹、幽愤、绝笔六段。乐曲以羽调式为基础,交替出现徵调式与宫调式。运用泛音与散音交织成曲调,在很多地方运用了双音,包括:八度五度、三度、二度、同度。在形式上很有特点。
四十四 《静观吟》
一说为唐代李勉作。曲取“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共分三段。《诚一堂琴谱》中认为:“曲短趣长,音疏韵足。”
四十五 《良霄引》
最早出现在虞山派的代表作《松弦馆琴谱》中。《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是曲虽小,而义有余。”“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乐曲虽然短小,却有器乐化琴曲的特点。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赞歌。《良宵引》清·周鲁封《五知斋琴谱》(1721) 中的《良宵引》可谓:天高气爽,月朗星辉,弹琴味道饮酒赋诗。指法简便,节短韵长。
四十六 《龙朔操》
原名《昭君怨》,内容出自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故事。蔡邕在《琴操》中曾有以此为题材的琴歌《怨旷思惟歌》;嵇康《琴赋》中也有此曲,称《王昭》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改称为《明君》,并流传为歌舞曲。谢希逸《琴论》列有“平调明君三十六拍、胡笳明君二十六拍”等共七种。《琴集》说“胡笳明君”又分为上舞、下舞、上间弦、下间弦四弄和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五弄。九弄曲名并见于唐代手抄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后。宋代的琴曲《昭君怨》,似继承了这些作品。明初《神奇秘谱》中改名为《龙朔操》,注明:“旧名《昭君怨》。”明代其它传谱亦有沿用旧名《昭君怨》的。此曲特点是曲调性强、乐句整齐、节奏鲜明、富于歌唱性、颇有歌舞曲特征,象是继承了古代的《胡笳明君》。清代另有《秋塞吟》、《龙翔操》、《神化引》等曲,也常被认为是写王昭君的,但音乐与明代以前《昭君怨》传谱无涉,此外,广东音乐也有《昭君怨》,与琴曲不同。
四十七 《龙翔操》
最初见于《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它与《神奇秘谱》中的《昭君怨》(又名《龙朔操》)却是两个不同的曲子。目前琴家按习惯把广陵派流行的这个曲子叫《龙翔操》。乐曲可能是表现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汉的情绪,也可能表现了翔龙飞舞,穿云入雾的情趣。
四十八 《南风歌》
传说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歌词:“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人据此作歌。
四十九 《清夜吟》
据吴僧文莹《湘山野录》等书记载,隋代贺若弼所制宫声十小调中就有此曲。宋代颇流行,苏东坡有:“清风终日自开帘,明月今霄独挂檐。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应合爱陶潜。”的诗句,介绍了这一琴曲的意境。
五十 《普庵咒》
又名《释谈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丝竹曲中也有《普庵咒》这个曲名。根据琴谱旁的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来看,可能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庵禅师,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一说此曲为杭州隐士李永南作。全曲共十二段,段尾都接以共同的曲调,听来回还反复,连绵不绝,在琴曲中颇有特点。《天闻阁琴谱》评:“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有一些类似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似闻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丛林,如宿禅院,令人身心俱静。 |